当前位置: 首页» 规章制度» 北京高校后勤规范文件

北京市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作者:总务长办公室摄影:总务长办公室时间: 2018-10-30 09:48:00浏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凸显,资源、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厉行节约,建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节约型社会是必然选择。高等学校担负着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任,是社会构成中的重要社区,也是资源、能源消费的大户,涉及面广、数量大、形式多样。因此,建设节约型高校对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能有效地节约自然和社会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还有助于传承中国的勤俭传统和节约美德,培养具有节约品德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高校作为科技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还能为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支持,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根据国务院、北京市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北京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当前北京节约型校园、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及问题,现就本市节约型高校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   基本原则

一、全园覆盖,全员参与

节约资源不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节约资源事关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应使全校师生员工均参与到节约型校园建设中来,将节约的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贯穿于组织管理、教育宣传、校园建设及维护、个人行为的全过程。

二、管教结合,重在育人

高校承担着节约资源和培养具有节约品行的高素质人才的双重任务。培育人才是高校的使命,要坚持管理与教育结合、以教育为主的原则,在做好节约资源工作的同时,又要把重点放在用节约文化教育学生,培养兼具节约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开源节流,提高效率

保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既有赖于资源总量上的增加,也有赖于资源的节约利用,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节约型高校建设必须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能源,扩大资源供给;同时合理配置资源,控制资源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健全制度,遵循标准

建立健全有关节约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落实节约措施、实现节约目标的重要保障。各高校应以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制定科学、协调、可操作的节约制度,统一权、责、利,切实承担起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责任。同时,高校要严格遵循标准,积极选用符合标准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并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做好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从源头上控制能耗。

五、突出特色,因校制宜

各高校的类型、历史和现状不尽相同,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自身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建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节约型组织管理、教育宣传、技术与标准体系,培养具有节约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节约型高校。

六、加强领导,稳步推进

节约型高校建设是一项颇具现实和长远意义的系统工程。搞好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关键在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既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周密部署,又认真实施、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切实做好每阶段的工作,使节约型高校建设取得实效。

第二部分  组织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与人员配备

(一)校级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

各高等学校应成立由主要校级领导负责的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可由能源管理、基建、资产、房产、设备、采购、财务、审计、学工、团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组织协调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为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基本保障。

节约型高校建设领导小组可聘请校内或校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校园节约工作开展咨询、指导、推广工作,审核项目规划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技术方案,建立校园能耗标准体系和用水定额体系,研究制定合理的校园节约管理体系。

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应下设办公室(如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校园节约的具体职能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

(二)二级单位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

高校的二级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节约型院系或部门的组织机构。建立院系和部门的责任人负责制度,各部门负责人作为该部门节约监管工作的责任人,负责监督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节约型校园建设任务。

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团委及学生会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学生工作中,确定分管责任人,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校园节约活动。

二、节约制度

学校应建立节约规划与计划、资源与能源使用管理制度、采购与仓库管理制度、物资设备配置制度、设备运行与修缮管理制度、新建项目和既有建筑节水节能改造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资源与能源统计、公示制度、物资、水与能源审计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加以落实。

(一)规划与计划

1.规划

(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必须明确节约的原则。

节约原则在事业发展规划的发展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中有具体体现。

(2)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指导思想中必须明确节约的原则。

节约原则在学科建设规划的课程设置、学科问题研究、教材编写中有具体体现。

(3)校园建设规划

校园建设规划指导思想中必须明确节约的原则。

节约原则在校园建设规划的建筑、道路、景观设计、土地利用、物资设备、技术材料选用配置中有具体体现。

2.计划

(1)行政工作计划

年度行政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中有节约原则。

在行政管理、教学、科研、教辅、基本建设和后勤等工作任务中要有贯彻节约原则的具体措施。

(2)党委工作计划

年度党委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中有节约原则。

在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组织、宣传、统战、工会、共青团和学生社团以及学校的基层党组织要有开展节约工作的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物资与能源使用管理制度

1.水与能源管理制度

在水与能源使用方面要建立以下管理制度:建立资源与能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管理制度,对水和电、煤、气的节约技术及其产品使用措施做出规定;建立水与能源指标分配、定额控制、分户计量和有偿使用管理制度;水的再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使用规定;建立奖惩制度,学校按照节水节能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节水节能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或违反规定造成损失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或处罚。

2.办公耗材管理制度

在办公耗材使用方面要建立以下管理制度:建立纸张管理制度,对纸张使用规格数量和使用方式予以限制;建立电子打印油墨管理制度,对打印油墨的品牌、型号、价格和更换次数等方面所做出规定;建立电脑软硬件管理制度,对电脑软硬件设备运行、保养、维修、更新和再利用等方面做出规定。

3.节粮管理制度

在节约粮食方面要建立以下管理制度:建立食物采购、饭菜加工制作和饭菜销售的制度,对餐饮部门依照成本和标准有规则地进行饭菜的制作、销售做出规定;学校应对就餐过程进行引导,在餐厅利用挂图、标语牌等进行科学文明健康饮食观教育,营造节约粮食的氛围,提高食堂管理人员的素质,设置营养师岗位,完善其工作职责。加强对就餐过程的巡视和指导,及时对浪费粮食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

(三)采购与仓库管理制度

1.采购管理制度

建立采购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优先采购节水节能物资设备,采用能效高的产品,禁止采购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产品和设备。鼓励网上采购,集中统一采购,节省采购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2.仓库管理制度

建立仓库管理制度,对物资进出库交接、摆放、保管等作出规定,确保物资的安全和质量,降低仓库的存放时间,提高库容率和库房的使用效益。

对特殊物品(包括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制剂和产品等)的存放,应制定专门措施,防止不良危害事件的发生。

(四)物资设备配置制度

建立物资设备配置制度,对办公家具、教学使用的桌椅、仪器设备、交通工具和校园公共活动场所设施设备配置做出规定,包括分配数量、规格标准、组合与使用方式等,控制超标准、超数量配置。建立物资设备综合利用制度,对办公、教学使用的桌椅、实验室、厂房车间仪器设备和校园公共活动场所设施设备的使用做出规定,提高利用率,降低闲置率。

(五)设备运行与修缮管理制度

1.建立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

(1)学校主要领导作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并将校园节能工作与业绩考核挂钩。

(2)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建立相应的业绩考核体系。

(3)对于能耗较大的建筑设施或设备,如含有大型实验装置的实验室,应指定实验室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为能源管理责任人,督促建立或健全用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及能耗计量、统计工作。

(4)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的能源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能效管理专业知识,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能源管理人员负责对本校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2.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和管理台帐

(1)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文件

明确校园建筑能源管理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及联系方法、记录表格(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或责任人的任命或聘用文件)并形成文件。

制定关于建筑节能的有关管理措施和文件,完善设备运行的管理台帐。如大型用能设备(制冷机、锅炉、大型实验设备)或设备机房的节能管理规定、规程、能耗计量装置(仪表)的校验证明;管理人员接受节能培训的证明文件。

(2)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文件

包括: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竣工图纸、计算书等。

(3)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记录文件

对建筑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运行记录、分析报告、建筑自动化系统存储的记录数据等资料,应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3.设备修缮制度

建立修缮管理制度,对水、电、锅炉、气等设备故障检修保养维护其正常运行方面的规定,建立各项检查制度,值班制度、抢修制度,确保不出现跑冒滴漏的情况,保证水、电、锅炉、气等设备正常运行。

(六)新建项目和既有建筑节水节能改造制度

1.新建项目的专项审查

校园新建项目应按国家相关规范和程序委托工程设计,并委托审查机构进行节能专项审查。

2.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

既有建筑分为历史建筑和一般既有建筑。

(1)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以满足历史建筑保护要求为基本原则,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相适应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方案,严格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实施。

(2)对于一般既有建筑,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设备的管理台帐;建立设备检定与改造的原则、组织和程序。应在优化运营管理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节能改造。改造应当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对改造的必要性、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七)投资管理制度

本项内容包括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两部分。

1. 新建项目资金管理

对新建项目进行资源与能源节约预算,根据新建项目资源与能源节约设计、技术产品选用做出资金使用预算安排。按照新建项目资源与能源节约设计标准要求,技术产品选择使用能够达到资源与能源节约的目标,使资源与能源节约效益显著。对新建项目资源与能源节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提交审计报告。

2. 改造项目资金管理

根据改造项目资源与能源节约设计、技术产品选用做出资金使用预算安排。按照改造项目资源与能源节约设计标准要求,技术产品选择使用能够达到资源与能源节约的目标,使资源与能源节约效益显著。对改造项目资源与能源节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提交审计报告。

(八)资源与能源统计、公示制度

建立资源与能源统计制度,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进行统计。

1.物资统计

依照《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的要求,建立固定资产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重点是按照物资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对办公家具、教学使用的桌椅、仪器设备、交通工具和校园公共活动场所设施设备配置的数量、规格标准、组合使用方式、产品规定使用年限和已使用年限等进行统计。

2.能耗统计

建立校园能耗、水资源利用等基础数据的专项统计制度和方法,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挖掘节约空间,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分类能耗统计或分项能耗统计制度。

(1)分类计量:可按照生活服务设施、行政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学科研究设施、实验设施、实习设施等类别实施分类建筑物能耗计量。

(2)分项计量:根据实际条件按建筑规模、耗能规模并参照《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条例》对大型设施建筑制定能耗分项计量实施方案。列入分项能耗统计对象的新建建筑或设施应按空调、采暖、照明等用途设计独立的电力线路并配置数字计量仪表,对于既有建筑应根据条件逐步配置数字计量仪表,为逐步建立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及网络远程数据采集奠定基础。

(3)能源管理人才培训

制订能耗统计实施方案、表式、分类统计标准,开展统计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并纳入能源管理岗位考核制度。

(4)能耗统计报表及能耗数据库建设

能源管理人员应及时、积极、准确地记录能源消耗情况,建立能源消耗统计表。能源消耗统计表应包括:建筑基本信息表;建筑物耗电量、耗气量、校园照明耗电量的逐日数据表;建筑物耗油量、耗水量、耗热水量的逐月数据表;校园维护与维修耗水量、耗油量的逐月数据表;耗热量的全年数据表;能耗分项计量系统。建筑物用能用水记录或账单,统一按实际月(指每月起始日0:00~每月最末日24:00)折算。

(5)建立校园能耗数据共享机制

应统一校园能耗统计数据的内容及格式,逐步实现数据采集记录的自动化、电子化系统建设,建立可靠性强、效率高、共享度高的校园能耗数据库。

(6)高耗能设备设施的专项计量和能源统计

高能耗的实验设备设施应采取专门的分项计量措施,建立设备的运行记录,定期对高能耗的实验设备设施进行能源统计。

3.数据公示制度

为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提高节约意识,强化监督管理,应建立校园资源消耗数据公示制度,按年度或季度对学校水与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公示。

(1)建立校园能源、水资源消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的效率和数据的共享度,提高管理效率。

(2)通过校园网、媒体等途径向使用者、管理者和社会定期公示校园能耗、水耗统计数据、分类单位能耗及水耗统计指标数据(包括现实数据和历史对比数据)。

(九)物资与能源审计制度

1.物资审计

建立物资审计制度,对物资设备的使用情况分项目进行审计,分析物资设备实际配置使用以及管理情况,提交审计报告。

2.能源审计

学校应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同时应积极配合并协助国家和本地区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建筑能源统计和审计工作。

(1)校内能源审计执行机构

校内能源审计项目须建立如下的执行机构:学校成立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能源审计的领导和具体工作并出具诊断报告;能源审计工作小组应聘用校内或校外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参与。被审计的单位应指定或委托专人担任审计项目联系人。

(2)能源审计程序

召集被审计的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主要运营管理人员工作会议,了解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逐项核实基本信息表。

分析能源费用账单,分类计算出校园各类设施能源实耗值。

随机抽检10%的楼层以及重点耗能建筑,检测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并记录。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包括:温度、湿度、CO2浓度、照度等室内参数;采用巡检方式,在整个审计阶段跟踪连续检测。

(3)能源审计内容

检查校园建筑的节能管理状况,包括节能管理制度、节能管理文件、所采用的节能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手段。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进步措施;学校应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应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节能科研开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宣传与培训。

收集校园建筑的总能耗和主要用能子系统(空调、照明、办公设备、实验设备用能、特殊功能等)能耗,计算对应的能耗指标,从而判断建筑物整体及各主要用能系统能耗的合理性。根据用能特征计算相应的单位能耗指标。

(4)提交能源审计报告

能源诊断结束后应提交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应列出审计的目的和范围、被审计设备(系统)的特性和运行状况、诊断结果、确定的节能措施及相应的节能量和费用,提出节能潜力分析和建议,最后得出审计结论。

三、行政管理

本项内容包括工作部署、管理模式、工作总结与表彰活动、档案管理等。

(一)工作部署

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或在综合会议上设定会议议题对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进行讨论研究和部署。学校下发节约型学校建设有关规章制度和具体工作安排的通知。

(二)管理模式

确定学校和校内各单位的水、能源使用指标,实行定额、计量和收费管理。

做好资源能源的指标分配、定额控制和计量工作,按照类别和标准要求对水和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数据营抄、统计汇总,并将统计结果按季度或学期在校园网、橱窗上予以公布。严格收费管理,做好成本核算,分析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收支基本平衡。

(三)工作总结与表彰活动

1. 对全校年度资源与能源节约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概括资源与能源节约工作做法和经验,指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2. 学校节水节能办公室召集院系和部处相关负责人对节水节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门的研讨,统一认识,提出治理对策。

3. 定期或不定期对在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进行表彰。

(四)档案管理

本项内容包括文件资料、日常工作材料和研究成果材料档案管理三个方面。

1.文件资料

建立政策法规、规则、决定、计划、实施意见、方案等节约文件档案,做到档案规范整洁,文件齐全。保留各项资源与能源节约管理规章制度,做到规范整洁,资料完整。

2.日常工作材料

建立资源与能源节约会议、资源与能源节约工作检查记录;资源与能源节约建设和改造项目资料。保留工作报表、数据以及资源与能源节约宣传资料和资源与能源节约主题活动资料等。

3.研究成果材料

建立研究成果目录,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级别(发放课题的级别:国家级、部委级、省区市级、校级)、作者姓名、发表刊物、期号,技术专利名称、发明人姓名、鉴定通过日期等。保留已发表成果的原件复印件。


第三部分   培育人才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人才是保证。高校应把具有节约品行与能力的人才培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确立培育目标和规格、建构培育体制、制定培育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专门人才都具有节约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节约思想、知识、技术和能力。

一、培育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节约观和环保观。

2.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系统的节约理论知识。

3.培养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节约技术和技能。

4.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意识以及敢于和善于进行节约环保知识技术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培育规格

1.培养学生的节约思想和技能,树立节约意识、转变消费观念,养成节约型生活方式,提高行为节约能力和技术节约创造能力。使所有学生具有节约思想和品行,自觉遵守节约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具体规章制度,成为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2.培养节约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节约管理与技术应用人才。

3.培养节水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人才。

三、培育体制

1.领导体制

高校党委是学生节约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学生节约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节约教育情况,检查节约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研究节约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

建立和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以行政部门实施为主的管理体制。成立以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为组长的节约教育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常务副组长,主管科研、学生管理、宣传、后勤的副校长、副书记为副组长,承担学生节约教育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节约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教务处合署办公,协助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节约教育职能部门开展日常节约教育工作。

2.运行机制

学校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以教务、科研、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为辅助,明确分工和工作职责,形成各部门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的运行机制,确保节约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3.节约教育工作队伍

建立以教师为主体,以科研、学生管理、团组织、宣传人员以及教辅、后勤服务人员为辅助的节约教育工作队伍。要加强对他们的业务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理论知识及技术素养,明确教育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节约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四、培育方案

(一)制定培育方案

依照节约型人才的培育目标和规格制定培育方案

1.建立“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1)把节约理念和知识纳入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当中,同时将节约理念、节约理论知识与节约资源能源技术等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学科的内容体系当中,使节约教育覆盖各个专业和学科,成为通识教育和专业学科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开展节约方面研究的兴趣,积极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要从课题立项、教师指导以及条件保证方面予以支持。对在理论研究、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创造上有突出成果学生予以奖励。

(3)大力开展学生的节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能力。包括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中的节约主题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

2.建立节约型校园“管理、服务、环境”的育人工作格局

(1)建立节约型校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节约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成立节水节能组织机构,加强资源能源管理,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各部门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要贯彻落实节约制度,逐步使学生养成遵守节约制度的行为习惯。

(2)后勤各服务中心要围绕育人开展节约工作,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生活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学生,以优质服务激励学生。

(3)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环境建设,以优良的节约设施设备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

①校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景观、道路、办公、教学场所、学生生活和活动场所节水节能技术产品的运用。

②校园思想文化环境。营造节约的舆论氛围,利用多种形式做好节约的宣传普及工作,使节约成为校园的主导意识。

(二)优化培育方案

具有节约品行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社会对人才需要的重大变化。高校要注意瞄准国内外高校节约教育发展的前沿,与时俱进地吸纳新的培养人才理念和先进作法与经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深化拓展学科建设的需求,积极推进以节约知识、节水节能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完善节约教育的学科内容,总结节约教学的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和优化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培养措施,切实提高培育人才的质量。

五、培育方案的实施

(一)教学

1.专业与学科

把节约教育贯穿到专业和学科建设当中,使节约成为覆盖各个专业和学科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贯穿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教育之中。

2.课程教学

(1)课程

在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中增加节约的内容。通过讲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实现节约文化、技术教育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要求,将节约教育内容融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节能必修或选修课。丰富学生的节约理论,掌握节约技术,构建较为完整的节约知识系统。

(2)讲座

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为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可适当安排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也可对理工科学生专门安排节约技术操作观摩活动,现场讲解有关技术操作规范。

(3)实践教学

根据节约教育内容的需要,可视情况更多地安排实践课。包括研讨课、实验课、设计课、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4)教材建设

要重视节约教育的教材建设,在深入研究和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已经成熟并被学术界公认的节约理论观点、原理和技术规范应及时吸纳到学科之中,编入教材,逐步扩充完善节约教育的教材内容,建立节约教育的教材体系。

(二)科学研究

1.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

建立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的制度,在教师开展的各级各类节水节能课题研究工作中,应积极吸纳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研究工作。对基础知识扎实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可多分配一些研究任务,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研究

健全学生科研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要专门为学生设立节约类课题研究,并从专题立项、教师辅导、经费上予以支持。

3.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高校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节水节能课题研究,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对在节约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应用中取得突破或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项目,高校应予以适当奖励。

(三)主题实践活动

1.开展知识技能应用性实践活动

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把节约知识与技术的教育活动纳入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节约、环保为主题的论坛、演讲、知识竞赛、技术革新与节水节能小发明、小创造等项活动。

2.开展学习拓展性实践活动

开展节水节能参观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节水节能成果展览或到节水节能先进单位实地参观,对有对外派遣学生开展交流学习任务的高校,也可对其所选派的学生提出附带的学习要求,了解所到国家或地区的节水节能情况,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节约创新能力。

3.开展节约型学生组织创建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班级、节约型宿舍、节约型党团组织、节约型社团活动。倡导节约精神,制定节约规范,开展富有特色的节约活动,调动学生节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学生喜爱节约、自主节约的品质和促进节约的机制,营造良好的节约环境和氛围,建立节约型的活动设计和工作运行模式。

(四)社会服务

1.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节约型社会建设需要智力和技术支持。高校要按照专业分工和科研优势积极参与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建设,包括战略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科学技术研发、节水节能技术和产品标准、文化教育等。要鼓励并带动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博士生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使他们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2.为地方节约型社会建设服务

北京各高校身处北京,辐射全国。各个高校要根据北京和其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为北京或其它地区提供节水节能技术研发和科技管理服务,参加节水节能技术和产品以及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或联合技术攻关。同时,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加强节约理论、政策研究和节水节能技术研发、技术产品应用,为北京和其它地区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文化、政策和技术支持。

3.为部门和行业提供服务

高校要依托专业和学科优势,通过部门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大力开展节约方面的管理、文化教育与技术应用性咨询、技术专利成果转让、节水节能管理与技术诊断等多项服务。为部门、企业排忧解难,推动部门、企业节水节能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

4.为街道和社区提供服务

高校与区(县)和所在社区要建立联谊帮扶机制,主动配合区(县)和所在社区开展节约主题活动,积极动员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创建节约型街道和社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管理育人

1、建立节约型部门,校部机关工作人员应率先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行为习惯,带头节约资源和能源,为学生树立节约思想,养成节约习惯提供示范。

2、通过节约型的工作运行,促进学生节约规范的形成。在学校启动、运行和结束工作的全过程中,都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部署动员、总结表彰、庆典仪式、宾客接待应当按照节约的原则设计安排,不能追求奢华和排场。实行无纸化办公,减少资源的消耗。以节约化的工作运行熏陶感染学生,以节约化的现实工作场景教育学生。

3、管理部门应定期公布各部门用水用能计量数据。

4、定期检查节约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评选和表彰先进。

(六)后勤服务育人

1、以后勤职工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后勤职工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要带头执行节约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以规范的语言、行为和友好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宣传节约的规章制度。以各种方式向学生宣传学生公寓节水节电、食堂节水节能、节粮、浴池节水、教学科研场所节水节能的规定,应该在水、电开关处张贴节水节电小提示牌。

3、设立模范先锋岗。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作用,以先进促后进,提高学生执行节约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4、开展经常性检查、评比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水电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是查看“无人灯、长流水”以及宿舍私拉乱接电线、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的情况。对发现的违规和浪费现象及时进行纠正。定期开展节水节电宿舍和个人的评比,并对评比结果予以张榜公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七)环境育人

1.建立节约型的校园物质环境

(1)土地利用、人造景观符合节约理念。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学校的容积率和绿化率,复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合理建造学校的各种景观,突出人文性和功能性,禁止建造大型豪华景观设施。以整洁、素雅的景观设施影响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节约心理的产生和形成。

(2)加快节水节能技术改造,采用节水节能技术产品。对道路、绿地和各类建筑要进行节水节能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节水节能产品和设施,使学生在使用节水节能器具的过程中强化节约意识,激发节水节能技术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舆论宣传导向

(1)确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主导意识

在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站开设固定栏目,开展长期、系统的节约宣传活动。要宣传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背景和重大意义,把节约观念和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意识。大力弘扬节约思想,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新风尚。

(2)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

在做好校级媒体节约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院系、社团报刊、宣传栏、横幅、黑板报等媒介,倡导节约的理念和意识,传播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知识,介绍节水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深化宣传内容,提高宣传的实效性。

(3)弘扬先进,树立榜样

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节水节能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营造学习节约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

3.宣传普及

(1)促进节约思想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持节约思想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2)增加节约方面图书资料的购置,建立“师生员工节约学习网上图书馆”,为师生员工提供节约理论著作、法规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学习资料。重视校园网的宣传作用,采用网上互动、BBS等方式,建立师生节约交流沟通的网络渠道。

(3)节约宣传普及工作立足校园、辐射社会。以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为主要对象,配合市、区(县)和所在社区,积极开展各类面向市民的节约主题宣传活动。


第四部分  校园建设

在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及用能设备的全寿命周期中,学校应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粮和保护环境工作。并按照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建设节约型校园。到2012年,学校应实现以下节约指标:人均用水量比2009年下降1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人均用电量比2009年下降5%,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50%。

一、校园建设阶段

(一)校园建设执行规划

1.场地规划

树立节约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应严格控制用地规模,规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根据学校规模确定用地指标,避免土地资源的不当占用和浪费,杜绝规划设计中追求豪华奢侈之风,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校园场地建设不应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校园选址应保证场地内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校园建设应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与社会资源整合和协调。

2.环境整治规划

合理规划校园交通,应充分考虑人车分流,确保停车场设施和自行车停放场所。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设置遮阳遮雨设施,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针对校园生活垃圾的特点,进行垃圾分类,实行分区收集处理;对于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回收,提高再利用的比例;将无法回收和再利用的废弃物集中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严格管理实验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回收和处置,减少环境污染。

3.景观规划

在绿地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 合理保留原有植被、动物栖息地。科学研究并应用适宜的技术修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合理规划校园绿地, 努力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提升。校园应结合地域、地形及气候特征,积极营造具有校园人文气息,符合师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交流、休息、运动以及安全环保等需要的校园景观。水系规划应结合校园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可豪华奢侈建设。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平衡原则,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草坪种植。

4.能源规划

科学预测校园建筑的能源负荷,应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校园建筑使用的特点,合理确定校园用能需求量,努力实施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对口利用。结合当地供能状况,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的结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

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规划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合理制定节水规划方案。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因地制宜,科学做好雨水的利用工作。充分考虑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利用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校区实施污水的能源化利用。对于新建校区或新建建筑及既有校区改造或既有建筑改造,应合理规划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对于新建校区或新建建筑,产生的暴雨径流量宜小于或等于建设前的水平,以减小对城市暴雨径流的峰值,维持当地生态用水;对于既有校区改造或既有建筑改造,产生的暴雨径流量须小于改造前的水平。合理确定节水指标,努力实现浇灌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源。

6.新建建筑规划

建筑布局和平面规划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地形特征,参照相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同时还应结合校园特点合理进行设计。校园新建建筑应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校园大型新建建筑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项目设计应提交节能设计专篇。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7.既有建筑改造规划

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结合校园整体建设合理定位。一般既有建筑的改造应基于学校发展的合理需求和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既有建筑的改造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规划要特别考虑抗震安全问题。在既有建筑节水节能改造中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资。

(二)校园设计

1.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采用绿色生态理念,应用现代化计算机环境模拟等先进设计技术,优化校园的声、光、热、风及水环境设计。

声环境: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注意噪音源及噪音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必要时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对校园环境噪音进行预测评价,确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

光环境:对校园建筑布局、朝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避免建筑间相互遮挡,确保日照及采光需求。建筑设计中积极采用自然采光。

热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热设计。积极采用室外绿化、水景、透水型路面铺装等措施,缓解热岛效应。需积极采取防寒抗冻措施以及遮阳设施。

风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建筑布局及风环境设计,积极利用自然通风改善环境,避免建筑风害。

水环境:设计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确保校园的用水安全措施,进行水资源有效利用和雨水、中水、污水的循环利用设计。

2.建筑本体节能设计

在建筑热工方面: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计指标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及北京市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根据节能要求优化建筑窗墙比。对空调房间的外窗鼓励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外窗。建筑外窗或玻璃幕墙应根据建筑物功能、地域特性与朝向合理设置遮阳设施。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方式。严格执行国家节能规范的建筑的窗地比。

在建筑通风设计方面:鼓励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与布局。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建筑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在建筑照明节能设计方面:根据校园建筑的不同功能,进行日照分析,尽量满足不同建筑的采光需求,减少人工照明数量。并实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切换控制。教室照明应考虑校园特点安装合理的控制措施。校园照明应鼓励采用节能灯具。

在用能设备系统节能设计方面:空调设计采用全年动态模拟计算确定负荷,结合当地经济技术条件合理选择暖通空调系统和设备,并满足相关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根据校园建筑物的功能、特性与寿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合理设计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和控制方式。冷热源设备系统设计应注重校园用能特点,满足正常教学与寒暑假期不同情况需求和部分负荷运行特点,设备能效指标须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须满足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电梯系统设计应根据校园特点考虑对应平时运行与寒暑假期运行的模式切换的设计。

3.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设计

配置冷热源设备、照明、空调输配系统、生活热水等用能设备系统的分项计量系统,并预留数值传输接口。有条件的可根据建筑用能规模和特点建立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监测系统。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

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方面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供水管网漏损;合理设计供水管网水压、杜绝超压出流现象和爆管现象。按照北京市《用水器具节水技术条件》的要求,采用高效节水型用水器具,淘汰非节水型器具。水表等计量装置的设置应保证能对室内管网尤其是室外埋地管网进行分段的水平衡测试。

在非传统水源利用方面要注意雨水的收集与处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宜结合景观进行设计。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用方式。在技术经济合理情况下,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及利用设计。对于以完全分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优质杂排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物化处理,或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在有条件的校园,可以考虑采用人工湿地等运行维护较为简单的处理工艺。对于以合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污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处理,或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进行处理。

在用水安全方面要注意:饮用水、杂用水和景观水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后的雨水、污(废)水回用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回用水管道上不得安装取水龙头。当装有取水接口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鼓励校园内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即市政饮用水供水系统仅供给师生饮用、洗浴、洗手等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用水;而冲厕、绿化、道路冲洗等的用水宜采用再生水。

5.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

因地制宜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各种主动式或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并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结合建筑条件及当地资源条件采用地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热泵及地热技术。可根据校园建筑条件和特点积极采用热回收型热泵系统,提高校园空调采暖及热水供应系统综合能效比。

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设计

在用材安全方面要做到:建筑工程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不得采用《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禁、限的建筑工程材料。在节约用材方面要做到建筑造型要素简约,应避免大量装饰性构建。土建与装修及新技术材料应用一体化设计。采用符合当地地质、气候特点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工厂化、规格化、多样化、半成品化、装配化和模数化的建筑工程材料与部品。在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

7.室内环境质量设计

校园建筑设计应重视改善室内环境、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和健康,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与环境的友好和谐。

在室内空气品质方面要参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新风量及送风方式设计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卫生要求。对要求空调的大空间建筑宜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气流组织,改善室内空间气流、温度及有害物质浓度分布,提高空调通风效率。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复合系统方式。

在热湿环境方面要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温度、湿度、风速等设计参数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并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节能运行的倡议。新风需求量大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应考虑过渡季节全新风节能运行设计。高大场馆建筑宜合理采用低温辐射采暖系统、分层空调方式。

在采光与照明方面要做到:室内采光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要求。室内采光系数或窗墙比满足当地光气候区要求。合理采用天窗、反光板、反光镜、光导集光等自然采光强化和调控措施。室内照明设计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其中,室内照明指标设计和功率限值符合现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室内公共空间照明采用分区照明和自动控制措施。鼓励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等绿色节能灯具。教室照明应结合校园特点设计节能控制方式。

在声环境方面要做到: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建筑设备、机房等采取消声、隔振及减震措施,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及振动干扰。建筑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要求。建筑沿交通干道的外墙、外窗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

(三)施工与工程监理及验收

1.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控制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要求,做到文明施工、节约施工、环保施工;规范工程监理及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校园建设的施工现场应注意场地的生态保护和安全维护;严格控制施工对环境大气、土壤、水资源的污染;努力减少施工的振动、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控制施工产生的光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施工的资源节约

应实施包括施工方案、资源管理以及节能降耗措施在内的施工组织总设计;应对施工及工地生活用能进行计量、监管;严禁使用非节能型大功率用电器具;实现单位施工面积实际用电量比定额计算用电量节约4%以上。应通过施工程序的合理化、施工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等措施,实现施工材料的节约;加强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努力实现重复使用的施工材料在现场的使用率超过70%。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所有用水部位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和安装计量装置。有条件的工地要充分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施工监理

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规范工程施工监理,严格控制施工全过程,确保工程质量。

4.施工验收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公共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等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工程验收标准和规范。学校相关部门应尽早介入工程建设及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整改意见,以利于将来运行管理。

二、校园运行维护

校园用能设备应重点强化这些设备的运行维护阶段的技术、管理及行为节约措施,逐步实现专业化、现代化管理。

(一)设备系统节约

1.空调

根据校园建筑负荷特点有效地采取部分负荷调控措施。有条件时空调水输送系统、风系统采用变流量控制,合理采用大温差小流量运行。积极采用热回收措施,节省新风处理能耗。过渡季节合理采用全新风运行,减少制冷机开机能耗。实施室内温度节能设定,夏季室内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根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定期实施空调设备及风管的清洗维护,确保换热效率,保障空气品质。对建筑物的集中冷热源、流体输配系统等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与计量。

2.采暖

加强采暖锅炉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与辅机变频技术。提高燃烧效率、增加热量回收;对于燃煤锅炉,有条件的应采用炉渣二次回烧;加强锅炉的除氧和水处理及防腐阻垢等措施,延长锅炉使用寿命;按节能标准要求对供热管道进行保温,杜绝供热系统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改善管网输配性能,做好管网系统水力平衡调试,通过调节消除热网水力失调。避免“大流量、小温差”不经济运行状况。加强管网系统的调节能力。对于既有建筑,有条件的可采用平衡阀及平衡阀智能仪表取代调节性能差的闸阀或截止阀。建筑的热力入口处加装热量调节和计量装置,改善系统调节能力。强化节能运行。根据学校不同建筑、不同使用特点实行分时段供暖,夜间低温运行。供暖系统宜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变化进行调节,确保按需供暖。逐步推行供热按热量计费管理方式。

3.绿色照明

对教室等公共照明系统进行有效的分区分时控制。对学生宿舍照明,鼓励实施定时熄灯制度。制定寒暑假期间教室等公共场所的节能照明控制措施。鼓励积极采用节能照明灯具。

4.节水

在节约用水方面要做到:绿化浇灌、景观补水和路面喷洒等用水不使用自来水。绿化浇灌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方式,合理安排绿化的灌溉次数及用水量。对供水系统定期检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鼓励积极采用节水器具。

在水质管理方面要做到:对室内外游泳池用水、回用水和景观水的水质实施定期检查,确保各项水质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对景观用水的水质保障设施应定期检修。保证水体的更新率处于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富营养化发生。

(二)行为节约

加强校园节约文化建设,树立节约理念,普及节约科技。全员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将节约理念贯彻到每个人的行为中。

1.行为节能

校园实施对节能行为的奖励和对浪费行为的教育处罚措施,将师生员工节能行动纳入行为规范建设中。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节约型校园学生志愿者队伍,巡查、监督并制止校园的能源浪费现象。自觉执行室内空调采暖温湿度的节能设定,严格控制空调开启时间。开空调时不开门窗,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过渡季节尽量不开或少开空调,以开窗通风或使用电风扇为主。离开办公室前随手熄灯、人离关机。倡导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提高学校班车的满载率。公务用车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按规定及时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

2.行为节水

公共用水场合张贴节约用水提醒标示牌。实施能源缴费校园一卡通,将水资源消费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水龙头随用随开;跑冒滴漏,及时报修。

3.行为节材

倡导纸张耗材节约行为。节约用纸,推广无纸化办公,废纸重复利用,积极采用可再生纸。提倡双面用纸,减少打印复印次数,节约使用打印耗材。严格控制会议铺张浪费。减少或不使用精装请帖,避免礼品过度包装,减少或不使用校园横幅,积极使用电子显示屏及网站。废旧资源如废旧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旧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电子设备和器材应当再生利用。鼓励校园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活动,积极回收利用书籍、衣物、文具等。

4.行为节粮

饮食服务部门要严格食物加工制作规范,预防原料和成品的浪费。餐厅等地要利用闭路电视、张贴节约用粮宣传画、提醒标示牌等形式,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提倡节约用粮,杜绝浪费现象。

三、校园建筑节约专项措施

(一)教学建筑

1.照明节能措施

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晴天时少开灯;避免教室无人开灯、人少大面积开灯等电力空耗现象。应落实岗位责任制,采取适当的方式,如根据学生人数分层分区开放教室等措施限制教室开放数量。

2.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根据学校寒暑假特点,制定相应的节能运行策略。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教室空调设备的开停,避免课后空开现象。特殊要求的实验室,采取有针对性的空调节能措施。

3.教学设备节能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多媒体设备使用状况,减少空开或待机电耗。严格管理计算机房设备,采取措施减少待机电耗。

实验楼(室)严格执行教学建筑各类专项措施外,对高耗能、高耗水实验仪器、设备应专人负责,专项管理,做到节约使用。节约使用实验器材与药品。

(二)办公建筑

办公室用电设备(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应根据使用情况设置节能模式或及时关机。过渡季节延缓空调开启时间,尽量以电风扇取代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室内制冷温度应设置在26℃以上,制热温度应设置在20℃以下;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室内无人时应关闭空调电源。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晴天时少开灯;人少时少开灯;长时间离开办公室或下班后要关闭照明电源。

(三)学生宿舍

开展学生宿舍节约型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倡导校园节约风尚。在宿舍公示电耗水耗数据,开展节电节水竞赛等方式,实现加强学生节约水电意识,量化节约成果,并配套实施相关奖惩措施。积极采用节能型供热水、用水设备,应及时改造原有陈旧、能效低的设备。可重点结合校园学生集中浴室等设施实施再生能源利用、废热回收利用、中水利用、节能节水运行管理措施。将节能内容纳入学生宿舍住宿规定中。通过实施定时熄灯,晚间限时断电,插卡用水等措施,强化宿舍能耗管理。禁止学生宿舍使用电炉、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等电器。

(四)学生食堂

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制止不文明就餐行为。加强内部管理,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对食堂员工严格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操作程序,在清洗、烹调、消毒过程中,充分注重节约水、电、气等资源。

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筷子,提供经高温严格消毒的餐具,以节约资源。